攝影機的碼流
碼流: 碼流速率與視頻清晰度有直接關係,碼流值越大,
清晰度越高,同時佔用的頻寬也就越大
編碼格式 |
解析度 |
圖元 |
碼流 |
CIF |
352*288 |
101376 |
0.5M |
D1 |
704*576 |
405504 |
2M |
720P |
1280*720 |
921600 |
2-4M |
1080P |
1920*1080 |
2073600 |
4-8M |
4K |
3840*2160 |
8294400 |
16M |
頻寬利用率:
一般對網路頻寬的利用率不宜超過 50%,
否則網路的整體性能就會下降,
而且網路中一旦有突發 流量,
網路很容易產生擁塞,造成視頻卡頓或無回應…等情況。
按照國際標準的輕載型網路的定義,
網路頻寬利用率在不超過 20%時,網路性能最佳。
(1)位元速率
位元速率是指每秒傳送的比特(bit)數。
單位為 bps(BitPerSecond),位元速率越高,傳送的資料越大。
位元速率表示經過編碼(壓縮)後的音、
視頻資料每秒鐘需要用多少個比特來表示,
而比特就是二進位裡 面最小的單位,
要麼是 0,要麼是 1。位元速率與音、視訊壓縮的關係,
簡單的說就是位元速率越高,音、 視頻的品質就越好,
但編碼後的檔就越大;如果位元速率越少則情況剛好相反。
(2)碼流 碼流(DataRate)是指視頻檔在單位時間內使用的資料流程量,
也叫碼率,是視頻編碼中畫面品質
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。同樣解析度下,
視頻檔的碼流越大,壓縮比就越小,畫面品質就越高。
(3)上行頻寬 上行頻寬就是本地上傳資訊到網路上的頻寬。
上行速率是指使用者電腦向網路發送資訊時的數據傳輸速率,
比如用 FTP 上傳檔到網上去,
影響上傳速度的就是“上行速率”。
(4)下行頻寬 下行頻寬就是從網路上下載資訊的頻寬。
下行速率是指使用者電腦從網路下載資訊時的資料傳輸速率,
比如從 FTP 伺服器上檔下載到用戶電腦,
影響下傳速度的就是“下行速率”。
2、傳輸頻寬計算:
位元速率大小×攝像機的路數=網路頻寬至少大小
注:監控點的頻寬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頻寬
(監控點將視頻資訊上傳到監控中心);
監控中心 的頻寬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頻寬
(將監控點的視頻資訊下載到監控中心);
例:電信 2Mbps 的 ADSL 寬頻,
理論上其上行頻寬是 512Kbps=64KB/s,
其下行頻寬是 2Mbps=256KB/s
例:監控分佈在 5 個不同的地方,
各地方的攝像機的路數:
n=10,1 個監控中心,遠端監看及存 儲視頻資訊,
不同視頻格式的頻寬計算如下:
(1)地方監控點: 上行頻寬=視頻格式的位元速率×攝像機的路數
即:理論上採用 D1 視頻格式各地方監控所需的網路上行頻寬
至少為 15Mbps;720P 至少為 20Mbps; 1080P 至少為 40Mbps。
(2)監控中心:
下行頻寬=視頻格式的位元速率×監控點的攝影機的總路數之和
即:理論上採用 D1 視頻格式監控中心所需的網路下行頻寬至少 75Mbps,
720P 至少為 100Mbps; 1080P 至少為 200Mbps。
注意:按照當前市場上的網路頻寬利用率來計算,80%左右基本是極限。
例:手機遠端存取,打開一個通道,
解析度 720P,碼流值 2048kbps,上行和下行頻寬都需要 2Mbps,
那麼在保持畫面流暢的狀態下, ADSL 寬頻的頻寬至少需要 8Mbps。
當嘗試同時打開多路圖像的時候,
會出現卡頓或者無法打開的情況,
建議使用副碼流訪問。
相同環境下,副碼流佔用的頻寬小,
具體可 進入設備的編碼設置中調節。
碼率上限:
作用:調節圖像的編碼質量,決定錄影存儲的數據量
建議:根據分辨率及幀率進行設置,通常情況下保持出廠默認值
碼率設置需要跟解析度大小匹配
場景越複雜、編碼壓力越大、需多些碼流
雲台轉動場景變複雜、需要多些碼流
碼流率不足的圖像表現
為邊緣或運動物體出現色碼、色塊